君子争义,小人争利。因此古往今来,用人者、成就大事者,都懂得在无害大局的情况下满足各种人的利益要求,从而获得人心,获得人才。古代谋略家黄石公说:“贪者丰之,欲者使之,畏者隐之,谋者近之。”意思是说,贪利的可以给他丰厚的收入,想立功的可以让他去冲锋陷阵,有隐私的要替他隐瞒,有谋略的要对他亲近信任。曾国藩则说得更加直截了当:武人给钱,文人给名。以众人之私,成一人之公。
是做争义的君子,还是争利的小人,按照正常的道德标准,其答案不言而喻。
伪君子的暗箭难防,真小人的明枪不易躲
中国几千年来奉行的儒家思想以“仁义”为核心,然而南怀瑾先生指出:仁义的确是一种好德行,但是这种德行用久了,便会成为人们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。
道家思想对仁义持批判的态度,其原因就在于此。他们并不是否定道德观念,而是从反面论证。老子曾说,道德颓废,才有礼仪之说。庄子也说: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。”“仁义,先王之蘧庐也,止可以一宿,而不可久处。”为何有此一说?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,各国诸侯的征伐口号,大体上也都是标榜仁义,而实际上并不是真行仁义,只是利用仁义的美名,以达到争权夺利的目的。